羊群效應:跳下無知的懸崖
羊群效應,又被稱為從眾效應、樂隊花車效應,指人們往往會吸收多數人的一致思想,而跟從他人的行為。就算這股風潮將帶領群眾走入錯誤的瘋狂,人們也會照做不誤,就像寓言故事中,當領頭羊墜崖而死時,跟在後面的羊群也會一一的墜下懸崖一般。
艾許從眾實驗:最聰明的學生 / 最笨的個體
艾許從眾實驗是由艾許在1956年進行的經典社會學實驗。試驗者和其他六名艾許的助理排成一隊,他們要做的是,觀察標準直線X和圖上的A、B、C直線,並判斷X和哪一條一樣長。看似容易,但當排在試驗者前面的六名助理都故意地回答了錯誤的答案的時候,不知情的這些頂尖大學生,有75%的人選擇了從眾 — — 跟者回答錯誤的答案。
由於這個實驗沒有獎罰機制,所以這些回答都是自由心證,因此,可能的情況有兩種:其一是在面對一致的回答時,測試者開始相信自己是錯誤的。當實驗者詢問那些在回答錯誤的測試者時,有些人聲稱自己看到的就是那樣。其二是測試者屈從於多數人的判斷,做出和其他人一致的回答,以便被多數人所接受。
「大家都這麼做,應該就不會錯」
你是否有看到路邊有人在排隊,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跟者排隊的經驗嗎?或是聽到新聞媒體報導衛生紙即將缺貨,就擠進大賣場囤積物資的經驗呢?這些都是羊群效應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當我們看到網路上這些排隊店家的高評價時,我們就可以反思羊群效應的影響。
其一,這些東西之所以被認為如此好吃,是不是單純因為我們相信群眾的判斷,即使事實和其相違背?其二,這些東西之所以在排隊,會不會只是人們害怕自己錯失了吃到美食的機會,或是打卡拍照、跟上流行的機會呢?
「FOMO:我焦慮者人們的焦慮」
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簡寫。身為社群之中的一份子,人們常常患得患失的想者那些自己沒有得到過的酷東西。這種焦慮不只是和社會聯繫的渴望,更是對「後悔」的恐懼,使人們情不自禁地對錯失社交、獲取新奇經歷、投資機遇或是其它好事而感到憂慮。
在投資的領域中,人們戲稱的「股市韭菜」,往往都患有FOMO:他們投機的想要跟隨人群,因為他們認為,人們所聚集的標的,往往被認為是安全的、容易獲利的,而讓情緒主導行為,而不是理性的思辨。當人們一味跟風,隨波逐流,就會被股市玩弄於股掌之間,見漲則衝動跟風;見跌則恐懼拋售,陷入負面循環。
脫離羊群效應、FOMO恐慌的核心觀念只有一個:獨立思考。
- 第二層思考:如果想要賺的比平均報酬多,就要以更高層次去思考,思考其他人沒有想過的事,看到他們錯失的機會。
- 懷疑態度:在不疑處有疑,當所謂的「老師、專家」給予操作建議時,試圖了解背後的利益操作。
- 多充實自己,用更多的思維模型打敗腦中內建的Bug。
- 接收更多資料來源,脫離同溫層的慢性灼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