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次社會學作業:終結升學神話運動,以及我的退縮及出走。

Vincent Ko
May 29, 2022

--

各種社會運動之中,離我身邊最近的一件學生社會運動是終結放榜新聞的活動,在2019年之中有成功達成效果,但是大多數學校只承諾當年不宣布相關的新聞,然後接下來幾年又回歸到正常狀態,聲浪比過往小很多,這也彷彿變成了一次性的理念宣傳,有後繼無力的感覺。

放榜新聞主要所影響的面向,並不是一個人受到的隱私權損害有多大,勵志的故事有多麼糟糕之類的,而是學生試圖向社會證明,所謂的成功不應該只有一種樣態,大眾不應該純然以錄取學校的優劣來評判一個學生的本質,而是應該以更多元的面相來詮釋學生的各種特性。放榜新聞的出現,就是去脈絡化的呈現,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權力遊戲而讓學生失去主體性。但是,我仍然想要針對2019年擴散開來的終結升學神話運動進行分析,雖然現在烈焰沒有延續,但是其中所提到的課題仍然是值得被探討的,至少他們選擇了發聲,比我選擇出走好。

社會運動是透過體制外的策略來試圖改變現狀,確實我們可以由體制內的策略,像是公聽會上的發言或者是向上層機關發出建言等來去改變現狀,但是學生身為被壓迫,沒有權利的那一方,使用社會運動來達成抗爭手段似乎是比體制內手段更為有用的選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學生會聯合起來要求停止放榜新聞所造就出來的升學神話,是非常令人讚嘆的。

同時我很喜歡老師所提到的一點:華人心中的社會運動的模板,仍然是用五四運動時期那種憂國憂民的展現,所帶出來的危機意識感,而現在雖然我們可能表面上沒有那麼憂國憂民,但是我們所關注的,仍然是社會中具有不平等,需要被改進的事物,在我們學生身分所講出的時候,就具有了純潔性,而且學生所能運用的物資資源或許不足,但是學生最有能力的就是時間的多寡,他們可以更有組織性的利用時間來討論出各種作戰策略並且發揮出最大的功效,這是學生發起的社會運動中所可以看到的一環。

我很喜歡的另外一個部分,則是發起社會運動的三個可能面向,我覺得這三個面向套用在這次所提到的終結放榜神話之運動的時候都能起到非常好的分析作用。第一個是相對剝奪感,相對剝奪感不一定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差距,而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以及現實面所造成的落差時所感知道的感受,而這樣子的落差是可以改變的。終結放榜神話的參與學校,他們本身就是可能會被抓去製造放榜神話的一群人,而他們其實是可以享有既得利益的(被別人當成了模板,也可以利用這些模板創造出更多屬於自己在這個社會之中的機會),但是他們卻選擇反抗,而想要讓整體學生達到更好的目標,這個就是由相對剝奪感所驅使的行動。而資源動員論所提到的,就是學生可以動用的資本,像是物資、人力以及社會資本等等,學生的社會資本意外的很高,因為大家都把學生視為反抗的新星,能夠為他們也為非參與者吐出一口氣,而願意去支持他們,如果學生有時間和體力的話,就有機會吸引到其他年紀比較大的支持者出錢出物資,也是可以成功的要件之一。第三個則是政治機會。如果能夠藉此獲得政治機會,主動式的去改變社會的運行模式,那麼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們可以試圖翻轉權力階級,並且讓意見得以更有效率地進行傳送、溝通,那麼也就是每個參與社會運動的人想要抵達的最佳狀態呢!

////////

我是理性和感性的分隔線

////////

這是最後一篇文章了,也是蠻令人意外的,其實在寫上面那一段的時候,我知道要寫這個例子的話可能之前有更適合的時機點(像是教育體制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以及社會壓迫模式等等),我在撰寫的時候也想到很多社會學的名詞但是臨時想不出來它的名稱,我只是發現在討論社會運動的時候,人民的力量或許可以大到發生政變,但是更多時候是小到令人絕望,像是香港的例子最後還是由掌權者控制者社會,有些關於法律上的脅迫也不一定能夠如願,或許我可以說服自己說:至少我有盡力過,但是如果發現盡力的結果仍然不盡人意的話,那麼我們在社會學所強調的這些改革方案,又能夠如何撼動呢?我看到何明修老師也放棄香港國內的政治運作了,雖然可以從海外發聲或是參與其他議題但是很明顯的人民仍舊是敗給體制了。

我選擇出走,看到很多社會運動試圖撼動權力體系,但是觀念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我很佩服那些選擇發生的人,我不同高中的學長姊發現這種不值得被讚揚的體制,然後選擇向外發生,說明自己不喜歡這樣的升學魔咒,並且試圖從這一帶改變,然後好像也就沒了下文,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應該要爭取的權利,或者說如果前面幾屆的學長姐那麼努力地去爭取,但是一旦稍微鬆懈下來又故態復萌,我們還要花多久才能夠改變社會的整體思想呢。那些成功的模板,那些媒體和校方之間的官商糾結,我知道學校有提供錢來宣傳我,這是不會被改變的。

有時候讀社會學久了卻變得退縮,我看到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撼動影響力的話,社會學的實踐好像就變得相當困難,我也好像沒有那麼深的熱忱去干涉世界的運行,所以在這個例子我也懶得去幫助過去的自己或是未來的學弟妹了。

要靠團體的力量,但是團體的構成,向心力的凝聚也是難的。

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成功人士的模板,是用加分制的,多一個政治正確的觀點就可以獲得相對應的分數,像是放棄公立學校去私立學校拿獎學金,這樣子就不用擔心自己會被壞同學所影響或者是被社團所迷惑,加分。(相對的,如果他會玩社團然後還是考很好的話也會加分,但是外面所看到的就是很多被放大的因為社團而荒廢學業的例子,極力反對)。 不玩遊戲,割捨物質享受加分,把錢奉獻給社會,加分,睡覺時間固定,成為一個優秀的Alpha人類,加分。

這樣的結論是標籤化的模板,也是升學至上主義的迷思。

順便提到學校,從新聞照片來判斷,大多數的照片是由記者拍攝或者學校提供,都顯示出這類「放榜新聞」的消息來源仍多來自學校,在報導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學校的強項和優點,例如:學校提供獎學金、設有「頂大班」、營造多元學習環境⋯⋯等等。但其實很多時候是誇大其辭,私立學校擅用的伎倆,公立高中其實也不遑多讓。

關於這些個別為獨立個體的生命故事:家境、生活習慣、志願選擇乃至於讀書計畫,究竟是新聞點的一部份,還是有主體意識的發聲?從這些報導之中,甚至是跟師長比讚、拿著榜單的新聞照片(或新聞稿照片)中,我們無從得知。這些都是環境體制下的產物,順者主流意識走的好消息。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