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社會學作業:針對性、情慾及親密關係等現象,具體提出某個人或群體的行動:以台獸研群體為例
回答:
這一次的題目很有趣,第一次使用了「推薦教材」的形式,所以我這次的作業會以論述多於講評的方式,試圖讓我所要描述的事件更為完整。我所要討論的,是這個月的5/13號,由課堂中所提到的NTUGC社團以及演講主題「獸迷文化」所帶來的茶壺風暴,雖然這件事情目前只停留在獸圈和部分男同志圈間的討論,但是我覺得這件事情值得作為課堂中可以討論的例子(雖然沒有很適合,因為要了解這一件事情的脈絡的話,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一)、甚麼是獸迷?
附上本人在高中時做的小論文,這一題將會從文章內節錄對文章理解有幫助的部分。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9/10/2019103021081278.pdf
獸迷(furry fandom、furries),或稱為獸控,廣義而言,是一群喜愛擬人化動物(Anthropomorphic animals),或是喜愛擁有人類特徵的動物的一群人,所謂的擬人動物,主要特徵是雙足行走、擁有人類智慧、行為舉止類似人類等,卻不失動物的本能,最有名的例子是電影《動物方程式》裡面的狐狸尼克(Nick)。而後者的外表、舉止更偏向於動物特徵,多用四足行走,但存在人類般的思考能力,例如電影《獅子王》中的辛巴(Zimba)。而此群體成功地以他們的特殊性以及凝聚力,形成了一個緊密的社群,稱之為獸圈。
獸設(Fursona),為獸迷們互相交流時所扮演的虛擬身分,而非現實中的身分。在獸圈文化中,獸迷們創造出屬於自我的角色,可能是單一動物、混合多種生物、乃至於幻想生物皆可,以增強在獸圈中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也是獸迷們交流時所扮演的身分。獸設包含自己設定的動物角色、以及屬於此生物的外貌、行為、個性等。獸設就像是在獸圈中展示的「另一個自己」,不僅是內心獸性的表達,更是獸迷們期望在獸圈中能夠完整表達自我的展現。此外,由於這個文化是去中心化的,舉例來說,星際大戰的粉絲星迷,多數已該電影為主軸,進行討論以及二次創作,然而,獸迷文化中不具有這樣的主軸思想,因此,獸圈倚賴不斷的創作、交流,創造出高原創性、私人性的各方面(藝術、攝影、甚至是獸設具體化的「獸裝」等)創作。
獸迷文化常跟 LGBT 族群掛勾。根據《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調查顯示,台灣地區自我認同為同性戀的人口約為 5.05%,但是根據筆者發起的調查,透過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表五),在獸迷文化圈中,光是自我性傾向認同為同性戀者的比例就高達44%,多數人不清楚詳細理由,但我認為是文化內的價值,多提倡「無論現實身分,在獸圈都是自由平等的」之價值觀,從而吸引到各式性傾向的人加入。在該文化的價值為性向友善中,大多數獸迷都可以自在的探索自身性傾向,並且發掘其中的多元性。
(二)、5/11 NTUGC對於週五獸迷演講之宣傳文案之爭論
網址:https://www.plurk.com/p/ouj7zs (原文已被刪除,這是備份)
這次的爭端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ntugc的社員,第二個是台灣獸迷文化研究社(以下簡稱台獸研),第三個是全體的獸迷。
這一篇由NTUGC所發表的社課引導文章,內容受到很多獸迷撻伐,其中,最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將獸圈的獸迷身分文化以及同志圈的種族分類(例如熊族、猴族),其二是在他們的文案中,明顯有將獸圈視為同志圈的子集的意圖,同時它將同志和獸圈之間的關係以「性」為連接,而忽略了這兩個獨立的文化中其他的關聯性,獸圈被外人看起來比較負面的形象,有一部份就是對於其中文化的誤讀,或者是本身的偏頗觀點所誤導,認為他們是「動物戀者」,而這個簡報就是把他們以主流同性戀的角度來去錯誤的詮釋獸圈的樣貌,這也是第一次的爭議。
(三)、社課本身的爭論
投影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rpfurry/posts/1138400830291699
這個投影片一被公開,就成為了眾矢之的,甚至有各種路人的人身攻擊謾罵。大家不滿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後半試圖談論獸圈與同志圈重疊時的議題,其中包含: 獸圈與同志圈的關聯、家有大貓、以及厭女(女性困境)。
1. 獸圈與同志圈的關聯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覺得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大部分的獸迷不滿的點,在於演講中提到的各個面向的失真,有許多人認為他們不想要被「台灣獸迷文化研究社」所代言。然而,這個演講是由NTUGC邀請台獸研討論兩個圈子的關係,所以更加針對同志以及獸圈之間的關聯是正常的,只是他們的角度以性出發,造成了被誤解的嫌隙。
在演講中,講者提到:為情色作品、性是男同性戀投射獸迷角色最主要的途徑,並說與獸迷相關的情色創作「是一個能夠承受自己慾望的容器,使得獸迷能夠離開人類的身分,實現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性』」。因此,男同性戀之所以會與獸迷交會,單純且完全是因為獸相關的情色創作能實現自己的性慾望。但是,如果只針對這樣的現象進行陳述的話,那麼兩個圈子之間的交集,就會被限縮於「性議題」上,從而讓大眾感受到狹隘的性別觀點,尤其是在這個圈子裏面,性不是單一面向的,明顯的就算有44%是男同志,也不是所有男同志都是以情色作品而加入獸圈,而是喜歡裡面的氛圍或者是對於獸化有所嚮往等等,更何況還有56%的人不是以男同志性文學為由而加入,雖然男同性面創作真實存在,但是這樣子概括式的去解讀此議題將會讓主軸失焦,失去了介紹獸迷文化的內涵,而變成宣揚「NTUGC社員和獸迷之間的最大公因數」的色情文本,因為他們接觸到獸圈的管道,可能就是從相關的色情文學開始,但是忽略了其中的脈絡,以及獸迷文化的獨立性及完整性。
2. 家有大貓
文章中提到的獸人遊戲,以「家有大貓」這款遊戲作為男同志以及獸迷之間的橋樑,遊戲的大綱是同性戀獸迷的主角與它遇到的獸人角色之間的互動,為了佐證獸迷與男同志之間的交集,可以發現他們主要針對的是遊戲上的文本進行分析。這個作品在當時受到了很大的轟動,然而大部分的獸迷看到的,卻是這個遊戲背後的各種爭議,無論是遊戲內(劇情走向設計的偏頗),以及遊戲外(中資、失守承諾、欠薪事件等)的爭議,都讓獸迷普遍覺得此遊戲不具有代言獸圈的權利 [1] 。然而,即使這被視為一個黑歷史而讓獸迷們選擇性忽略,但是這款遊戲對於圈外的受眾來說(也就是這場演講中,聆聽的NTUGC的社員),它應該是唯一比較有可能聽過的知名獸圈遊戲,有趣豐富的視覺小說使家有大貓在募資時取得不小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易取用性,也證明它是有營利、以市場為導向的。因此,比較好的做法是再增加其他的小眾男同志相關的獸人作品,或者是在開始討論這個作品之前先讓觀眾了解這是一個爭議作品,再進行陳述會比較好。
此外,在演講中也提到這個作品讓獸迷群體分割成「前大貓」以及「後大貓」的時代,但是缺乏資料佐證,台獸研純粹以他們所見到的現象進行討論,雖然的確有部分人士因為這款遊戲而入圈,但是針對於這個陳述(以及之後更多的性別議題相關的陳述),都應該進行資料佐證,這樣比較不會讓這個多面向的社群被誤導。
3.女性困境
因為本次主題是獸圈與男同志圈的交集,我才認為這個女性困境適合拿出來討論。在簡報中,我想台獸研所想講的是:「他們觀察到獸圈部分成員會讓女性有距離感、女性感受到不友善」,而也有女性成員現身說法,說明自己在團體之中被排除的經驗,這樣的性別分化並非是單純男、女間的分化,而是「多數男同志 vs. 少數女性獸迷」的分化。論點雖然存在,但是並非完全的普遍事實,更 有可能是個人的行為,延伸到在簡報中卻概括變成了「獸圈具有厭女的現象」,這裡不僅沒有提到為甚麼要去提這一個點(或許是因為NTUGC的成員也可以理解這樣的現象?)
但是既然提出了,但是沒有相關的客觀數據佐證,讓這個爭議話題沒有處理好,就會使那些自認為尊重包容友善的獸迷的怒火蔓延,絕大部分的獸迷都不認為他們厭女。我想,在這個部分的確是演講者不夠細膩,忽略了被錯讀、「扣帽子」的可能性,如果這個現象被稱作「文化」,就忽略了獸圈中的其他樣貌,也對於獸圈內部的獸迷不友善。
如果說前面對獸圈的理解是「喜歡獸人文化的都可以參與」,結果發現單單喜歡獸人文化但因為自身是女性而沒辦法與同好交流,甚至必須對自己的性別低調,就會如同簡報所總結的,並不是一個好的走向。
4. 小結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發現NTUGC和台獸研兩方都有爭議,但是其中最大的癥結點,就在於我們不夠明白彼此的文化,造成了現在的爭端,現在網路上引起了很多討論,我想公共論壇的用意,就在這裡發揚光大:如果獸迷群體有辦法能夠藉由這次的爭議,討論出最適合代表它們的一段話、一些文字,那麼是否就可以脫離這次「被錯誤代言」的窘境呢?我想這就看他們能不能夠把謾罵的聲音,轉變成討論向前、錯誤更正的力量了。
(四)、推薦理由。
1. 在性別相關的議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當我們不了解某文化就加以註解的時候,往往是最恐怖的。當我們談論性少數相關的議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異性戀常規性的運作:在整體環境之中,異性戀者是一個正常、自然、不證自明的地位,而異性戀是被問題化、被註記的,而是線成功的讓同性性傾向者成為有待拯救的少數。但我在獸迷文化之中,也看到了相似的現象:在同性戀這個文化主體之中,也有所謂「正統」的同性戀者,他們有權利去以他們的視角來解釋「獸迷文化」這個更被邊緣化的次文化,在這裡我也看到了性階層的概念,只是是一個被打壓的階層去攻擊一個在主流社會中地位更低的另一個性階層,所衍生出來的現象。
我又想到了我最喜歡的概念:Iris Young所提到的五個面向的壓迫,在這裡所提到的,就是「文化帝國主義」,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文案中,他們以主流同性戀為中心去闡述獸圈的現象,這就變相的讓主流的同志圈子成為了文化中心主義的代言人,成為了同志圈次文化中社會建構以及制度安排,對於次文化的武斷說詞。
2.關於確認偏誤,無論是台獸研或是批評的獸迷大眾都以主觀的論斷來去評論獸圈的現象,利用確認偏誤來闡述他們的觀點,這些缺乏量化數據、事實佐證的論述,最終都會回歸到「以自身經驗出發」去論證/提出反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說法。 當解釋的主體(是獸圈)已經相當複雜時,再加上情境變數很多,我們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模型、或是用數個變項作出完全適切的描述。在這樣的描述和我們的自身經驗產生衝突時,自然就會引起許多反彈。
3.在這個事件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大眾對於性的恐懼,以及它仍然被大眾所汙名化的狀況,討論性以及支持性仍然屬於一種偏差行為。既使台獸研和NTUGC間有男同志圈的重疊,但是對於他們倆個圈子由性所連接在一起時,仍然是被大眾所唾棄的。這ˊ時候我們就可以從性的「社會性」來探討剛剛所提到的爭議,它在同志圈之間的結構以及制度為和?為甚麼當男同志之間提到動物化的象徵的時候,都是提到男同志的主流動物分別,而讓獸迷這個特殊的文化生態被誤解呢?又或者,在處理「為甚麼在獸圈和男同志圈間有那麼緊密的合作關係,但是比較大的男同志圈卻常常對獸圈有所誤解」的爭議時,我們所談論的面向,要怎麼樣把「性」議題穿插進去呢?這些都是在性的各種結構、制度以及意義上,值得被省思的一環。
4. 關於社會規範,我們可以從這次的事件之中,清楚的看到這個社會的價值:那些規範是值得被嘉許的而那些應該絕口不提,如果有人從事了和這個社會相違背的事情(例如演變到今天,變成了「厭女」的現象),就會被社會規範這個利齒所嚙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