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社會學作業:移民、不實資訊、剝削的形式

Vincent Ko
Apr 27, 2022

--

問題:你所關心的社會現象,有哪些跟特權、歧視和五種社會壓迫相關?請舉一、兩例來說明。

回答:

我想要討論的是「移民」,同時連接到各種的「不實資訊」,或者是俗稱的「假新聞」。

將時間推回2015年,由於敘利亞內戰規模持續擴大,造成超過百萬名難民湧向歐洲尋求庇護。雖然部分歐洲人以開放的心態接受這樣的改變,但是也有部分的人對於這些他們眼中的「不速之客」保持著一定的懷疑。這些沒有身分、語言不通、宗教信仰迥異的難民,他們的意圖為何?他們所帶來的影響會有多大?這樣子的懷疑、猜忌和不信任,賦予了相當大的空間給不實資訊所操控。

「假新聞」是不實資訊、爭議資訊、帶風向的評論、假中立的,或者是扭曲事件原意的廉價新聞等資訊的代稱。在社會的亂流中,這些假新聞見縫插針地放送發布者的意識形態,使社會陷入恐慌和對立之中,使人們走向極端化,並且累積憤怒,從事極端行為。舉例來說,在2015年的德國,當一名女童的失蹤海報公布之後,「女孩是被這些穆斯林移民所拐騙的」等資訊甚囂塵上,一時間這些居於優勢的原生居民們的憤怒匯集,對這些穆斯林移民更加的不諒解,即使最後的調查結果發現這個小女孩根本不是他們帶走的,但是每一次的臆測,每一次的憤怒,都是促進極端化的最佳催化劑。於是各種的「報復行為」逐漸增加,其中最令人髮指的,是部分白人極右派利用google map標記了這些難民的收容所,並且包圍運送這些難民的巴士不讓他們下車,以及破壞這些收容所等,每一個庇護所在這些極右派原生住民來說,都是一個個需要被清除的髒汙。

在這次的課堂上,我們可以察覺到很明顯的社會結構,指定閱讀中的一句話是值得我們所牢記的:「是怎麼樣地不平等,讓你和我必須經歷不同的痛苦呢?」具有行動權和言語霸權的原生居民的絕對優勢,使新移民相對下顯得無能為力,像是寄生在他們的陰影一般。為甚麼新移民必須習慣他們完全不熟悉的地點以及原生居民的生活慣習,但這些原生居民卻覺得他們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呢?為甚麼這些初來乍到的新移民,必須要處於絕對被動的地位,必須要獵巫式的列點針對呢?

我們可以從這些難民的汙點形成模式開始說起。首先,人們可以藉由膚色、宗教、居住時間長短等因素進行區辨、標籤化,再將具有權利的上位者的價值放大成普世的價值,定義出甚麼是好 ( 膚色白、基督教、得體職業、具有穩定居所 ) 、甚麼是糟 ( 膚色黑、伊斯蘭教、看起來無業、不具有穩定居所 ) ,並玷汙這些特質,形成歧視,最終這些具有權利的原生居民們,將會在社區內嘲笑、排擠、邊緣化這些不具有權利的人們身上。最危險的是,這樣子的行為對白人來說是難以察覺的,並且擅用「擁有者的餘裕」強加這樣的價值到他人身上,而對於這些被壓迫的人們來說,將會感到無力反駁及絕望,因為被撕裂的族群之間,不存在一個公平開放的場域能夠讓他們平等對話,收容所內外彷若兩個世界,生活在兩端的人民就這樣的被區隔開了。

根據Iris Young的觀點,種種的行為都可以分類到五種面向的壓迫。首先是文化帝國主義式的剝削行為,白人擅自動用「原生者」的權利,將優勢族群的想法代言、刻畫成成功的代表,同時漠視新移民,不傳播他們的任何想法。這樣子的做為也是傳遞「無力感」及邊緣化的途徑,這些白人眼中的難民不僅無法參與所謂「正常的勞動」、「相等的教育機會」,同時也讓他們產生出「決策權不在他們身上」的無力感:在你還沒有變得跟我們一樣之前,你們永遠都是那些「劣等」的,但是很抱歉,膚色不能改變,所以這樣歧視的種子將永存於心。最後這些壓迫演變成暴力行為,不僅是肢體上,白人攻擊移民庇護所的行為,也包含「暴露於不安全」環境的恐懼感,以及對優勢族群的畏懼。

倘若這些移民只能學習並複製這種被安排過的集體認同,那麼這個社會的信任和就自此消耗殆盡了,還有甚麼辦法能夠補救前文所述的情況嗎?

根據W7科層組織與團體的課程敘述以及我的觀察,建立「社會性基礎建設」,創造出允許眾人平等交流的第三空間是消泯仇恨和不諒解的最佳場域。唯有讓所有人平等的溝通,才有辦法促進真正的族群融合,並且讓膚色、身分變成不具有太大意義的標記。反之,倘若人們拒絕與這些新移民平等的溝通,如同於在內心砌牆,在有色眼鏡的過濾下走向極端化。設若這樣子的平台得以被建立,且原生居民得以有意識的釋放他們的權利,試圖同理對方並置身自己到相對不利的情境的話,絕對能夠讓大家共存共榮。

此外,本來網路和社交媒體的出現,得以動員不同的人群,朝向同樣的目標前進,最著名的莫過於「阿拉伯之春」事件。然而,數年過後,本來應該要用來讓人們更接近的社群平台被名為演算法的野獸所吞噬,變得越來越惡毒。為何有這種說法呢?最重要的,就是演算法會演算出你「最感興趣的」貼文,然而這樣子單一的資訊來源阻礙了其他不同意見的呈現,導致每位使用社群媒體的用戶都被困在演算法所打造的「過濾泡泡」之中;兩個實體上肩靠肩的人,他們的社交軟體所呈現出的樣貌可能會大相逕庭,人們的想法就會被他們喜愛的訊息所淹沒,進入了同溫層中,和同溫層的人互動以獲得安全感及歸屬感,這樣子有毒的社交環境讓不實資訊更容易流竄,在假新聞製造者得到了流量的同時,人們也變得嗜血。

是怎麼樣的特權,才能夠讓他們在網路上居於主要,並且得以發送對他們有利的訊息呢?

種種的例子也讓我反思,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我是否常常行使某些特權而昧於自知的呢?現在的我正在宿舍裡面對著筆記型電腦打字:我擁有自由近用網路的權利,沒有網路或網路被限制的人們不具有這樣的權利;我享受著冷氣吹出的涼風,有些人卻必須忍受著燠熱工作;我能夠公開跟外界說我正在熬夜打這份報告,有些人沒有按照時辰表行事就會被攻擊,像是高中時的我。希望經過這個課堂洗禮後的我,能夠更敏銳的察覺到自己的狀態。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