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社會學作業:社區環境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位於地圖左側的游泳池/運動中心,第二喜歡的是在右上方的河濱步道,而會避免抵達的地方是位於游泳池對面的撞球館。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位於地圖左側的游泳池,和指定閱讀的敘述不謀而合,在我的觀察之中,公共游泳池就如同指定閱讀所述,是一個可以讓大眾平等交流的公共空間(雖然不用脫光衣服坦誠相見)。大部分來泳池的中老年人感覺都是獨自前來,但是他們總能夠在這裡找到認識的人,並且開始閒聊,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個接近完美的社會性基礎設施,唯一不夠好的地方是這個游泳池是私有的,所以她的門票有點貴,或多或少都會起到篩選的作用。這裡沒有指定閱讀文中所述的種族隔離情況,不管是種族、年齡、性別,都能夠平等的交流,而且泳池(尤其是SPA池和烤箱、蒸氣室)真的很適合長時間的聊天。相對於在泳池隔壁的保齡球館以及撞球館來說,游泳池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不會有時間限制,也不會因為球技 / 泳技的優劣而分化眾人,讓大家都能夠舒服地在這個空間暢所欲言,種種特性都讓這個社區資源擁有它的獨特之處。
我喜歡游泳池的最大原因仍然是我在那邊度過了美好的青少年時光,同樣是交誼性質,我們的狀況比起社會空間,更像是跟朋友相處時的情感交流之處(我們不太會和其他泳池使用者聊天)。我很享受和朋友游泳的時光,因此我常常邀請我的國中國小同學來這裡,聊聊最近的狀況。我一開始沒有查覺到,但是在這堂課程之後,我發現在這裡不只能夠消暑、揮霍精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這裡可以非常舒服、沒有阻礙的聊天,大家褪去了身上的布料而坦誠相見,感覺就可以不受拘束且平等的和我的同學暢聊,有情感支持的作用,儘管我選擇認真讀書而我朋友變成了柔道國手,在這裡我都可以和他們平等了聊天(而且在水裡我可以打贏練柔道的朋友,開心),在這裡最大的意義,就是我鞏固了和我的核心網路群體間的關係(我們都會在泳池聊心事)。
我第二喜歡的地方是位於地圖上方的河濱步道,雖然以綠色空間的角度來看她不太及格(從小到大都沒有整修過,地磚斑駁),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在那邊散步,在那裏常看到三三兩兩的父母帶者小孩來散步,有時候也會看到家長們聚集在一起聊天、交流資訊的情形,對他們來說也算是一種開放的社會空間。對我來說,我喜歡那邊的原因也是個人導向,在那邊散步、慢跑可以讓我心情愉快,而且人也不會太多,我不太會跟路人講話聊天,但是對於那些帶小孩出來玩的家長來說,這就是促進討論的空間,畢竟小孩都玩在一起了,大人沒有理由不聊在一起。
而我比較會避免抵達的地方是游泳池對面的撞球館,相比於游泳池而言,那邊的人群組成比較不單純,而且空間密閉,裡面常常會有煙味,雖然我不討厭打撞球,但是那邊的氣氛會讓我感到焦慮,身體微微的不舒服,但是對我大部分的朋友來說,跟別人打撞球,甚至一起抽菸是種青少年同儕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是為了融入群體的行為。相較於其他公共空間,這裡比較不會有不同的人來往,大部分來到這裡的人都是放學後無所事事的青少年以及零星的中年人,也比較沒有促進討論的空間。更有甚者,撞球館從本質上就有族群分離的情況,來這裡的人通常都是一群人約好來的,而且要會打撞球,群體之間也少有交流,我甚至聽說過有不同國中的人到那邊之後發生衝突,產生隔閡,所以我會避免到該處。我去撞球館大部分都是陪我的朋友去的,而且不太會久留,會在短時間內感到厭倦,但是對於群體間網路地鞏固仍然有一些地幫助。
我想,雖然我所居住的小都市社區已經算不錯了,但是仍然缺乏社區性的社會基礎建設,舉例來說,在大概五年前,我們里在國小和公園的中間建設了里民活動中心,但是那邊在不久之後就變成了蚊子館,只有零星的座談會和打疫苗時才會開放使用,投票甚至在隔壁地國小舉行,我想這樣子就失去了讓里民活動的初衷,淪為政績的工具,如果要加強社區參與,讓更多民眾可以有直接的交流機會的話,我想第一步就是改善里民活動中心的使用情況,讓他成為大家都能夠共用的生活空間,接者,也可以改善綠地、荒地的使用情況,最近這裡蓋了很多大樓,我的母校國小班級數從一個年級四班變成七班,但是目前大眾還是沒有習慣前往的公共平台,這樣子的隔閡恐怕會讓彼此變的陌生,更容易衍生出種種問題。因此,各個社區管理委員會創造各種交誼機會是相當必要的,藉由社區大學、親子活動等公眾活動,可以讓更多人有參與、交流的機會。此外新的社區人員組成大部分都是從中心都會區外溢過來的,他們可能會忙於工作,而小孩大多處於國小的年紀,因此,增加誘因的有效方式就是讓國小舉辦更多親師交流的機會,像是座談會、園遊會等,有助於讓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身處的環境,以及同學、同學家長的情況等等,這些都有助於讓社區營造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