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社會學功課:噗浪文化

Vincent Ko
Mar 8, 2022

--

問題:請運用本周所提出的文化要素,討論一個你感興趣的文化現象。其中可以討論的內容包含:語言、符號、價值、規範等等。

回答:

我想要介紹的是「噗浪」這個小眾SNS(社群網路服務)平台。這個社群平台曾經在十多年前,各種社群平台剛開始興盛時嶄露頭角,但演變到現在,它的定位已經漸漸地走向了「小眾文化同好交流」的全匿名平台。由於他的平台設計的特殊性,噗浪很適合集結有相同興趣的人們交流,而我這次會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討論噗浪做為一個小眾文化的各個面向。

社會學中,我們藉由符號命名事物以建立起這個文化的真實,在噗浪中,有許多專屬於這個文化的符號和語言,舉例來說,噗浪的主頁被稱作是「河道」,其隱喻為噗浪首頁的訊息陳列的方式為由左到右依照時序排列,像河水流動一般。;在噗浪中可以被使用、交易的貨幣單位被稱作「噗幣」,該貨幣單位不僅可以獲得噗浪內的VIP服務,例如屏蔽廣告等,這個貨幣也可以當成平台內的交易單位,由於噗浪內各種創作、二次創作風行,所以在這個平台上也會有許多公開的交易發生。更特殊的是,噗浪用戶也可以因為認同別人的發噗,鼓勵別人而給予別人噗幣。噗幣是噗浪文化內重要的符號之一,在噗浪內屢見不鮮的噗幣交易也是文化再現的重要一環。

其餘比較特殊的符號還有:當噗浪用戶認同某文章而將其轉發,這個動作稱為「轉噗」;而在完全匿名的「偷偷說河道」中,發文或留言的人們稱作「旅人」或某動物,像是狐狸、鵝、豹等等。這些元素組合起來,並且經由噗浪用戶的不斷再現,成為了這個文化特有的真實。

而噗浪文化的「價值」影響噗浪用戶的「價值觀」,並且影響他們的選擇、行動,以及他們是怎麼看待、對待日常所遇到的事物。舉例而言,在噗浪用戶的價值觀之中,他們為噗浪沒有「演算法」機制而感到驕傲。噗浪是一個把演算法還給使用者的平台,你可以自己挑想要追蹤的對象,不是只能讓客人(付廣告費的金主)來挑你,河道上所出現的,只會是自己有追蹤、關注的使用者,並且完全依照發文時間排序。因此,噗浪文化發展出了「階序性」:沒有演算法比演算法好;噗浪比Facebook好等,這種意識讓多數噗浪用戶產生歸屬感以及為自己的文化而驕傲的隱隱約約的優越感。

噗浪價值的「特殊性」的一部分來源,也來自於他們身為小眾社群媒體平台的驕傲:這個平台被認為是「互助」而「溫暖」的,完善的匿名機制以及多數友善的回應,讓這裡有辦法凝聚意見、打造正向成長的價值。這個社交平台可以達到這種氛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每一個帳號的背後,都是對應的那一個「真人」 — — 噗浪沒有主流媒體常見的「官方帳號」、「藍勾勾」、「(管理員主導的)非公開社群」等等,噗浪用戶可以真誠的和對方互動,而不用考慮主流媒體中錯綜複雜的關係。此外,每一則噗文的留言排序,完全依靠留言時間排序,而帳號間不會有特別的分別,使噗浪內比較不具有「上對下」的人際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個文化去除了演算法的外部因素,噗浪用戶可以很順利地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搜尋功能有辦法依序條列出包含關鍵詞的文章,因此,無論是想要在噗浪中全心關注自己喜歡的話題的使用者,或是想要廣泛接觸資訊的人,都可以找到安身之所。在心目中的價值也因此提升。這樣的價值觀形塑參與者的認同,並且讓噗浪文化的符號和語言不斷再現於他們的生活之中。

最後,噗浪的規範也是存在的,也就是這個文化還是長有利齒。舉例來說,每個人的個人介面有「加為好友」和「關注」兩個互動關係,關注是單方面的追蹤,而好友是雙方的信任和互動,因此,遇到不熟的其他噗浪用戶時,噗浪用戶通常會先選擇「關注」他,等到和對方相處一段時間後,才會考慮去「加好友」。因此,如果有人在素昧平生的情況下送出好友邀請,在噗浪之中會被認為是「唐突」的,雖然這不代表會受到實體的懲罰,但還是有可能會受到當事人非正式的反感。此外,像是在短時間內大量貼文、佔據過多他人版面的「洗河道」,在特定討論串中插入不相關的話題的「亂噗」等等,雖然這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並沒有錯誤之處,但是在噗浪的文化框架中,這是被規範的,也是文化中「規範性」的展現。

備註:

Question:既然噗浪那麼多優點,那為甚麼他無法躍升為主流的社群媒體平台呢?

Answer:我想,這跟平台本身的介面以及官方的營運策略有關。首先,噗浪其實對新用戶比較沒有那麼友善:如果沒有抱持特殊的目的的話,新手就只能看者空曠的河道而不知如何下手,而且噗浪新用戶的再社會化過程比較困難,因為它的符號、語言比較豐富,加上他已經很小眾了導致有問題時不知道可以問誰,導致噗浪新手望之卻步。此外,噗浪的技術部是一個和用戶關係十分接近的官方團隊,他們很常直接在他們的河道發文和民眾互動,他們知道噗浪的受眾就是這些非主流文化的參與者,因此他們會以現在的噗浪用戶的使用體驗為主,瞄準小客群的精緻化使用體驗培養用戶的黏濁度,而非去勉為其難的搶食已經飽和的主流社群媒體平台市場的大餅。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