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社會學功課:教育和社會控制

Vincent Ko
Mar 14, 2022

--

問題:請回想自己國中或高中時期所經歷的教育制度。

• 請從學校中的課程學習、考試測驗、師生與同學的互動關係、空間安排,到各種類型的個人或團體的活動、獎勵、表揚和懲罰規定…等經驗,提出你的國中或高中,倡導了哪些價值。

• 如果需要的話,你分析的學校,可以匿名處理。

• 想一想:學校的文化,由哪些行動者參與創立?

回答:

我所就讀的高中是「治平學校財團法人桃園市治平高級中等學校」,是位處桃園鄉下的私立綜合型高中,包含高中部、高職部和夜間進修部。以下我會分析高中三年中遇到的部分狀況,來分析這所學校倡導了哪些價值。

1、 在這所學校中,老師是需要「招生」的,每名老師每年必須要尋找十二位以上的高中新生,如果沒有達到該目標的話就必須無條件接受無薪的周末加班。該事實所導致的現象,就是學生良莠不齊,像是本人所處的普通科,就囊括了5A++到5C的學生。這個事實所倡導的價值,就是在現在少子化的浪潮中,普遍的「重量不重質,唯學費是圖」的觀念。校方以權力不對等的優勢,將上位者認為學生「越多越好」的意識形態擴展為學校內的基本設定,並且利用「介紹你的朋友給班級導師可以獲得小功」、「請同學提供國中生朋友的資料」當作作業的一環、「老師請參加高中職博覽會的同學飲料喝」等威脅利誘下不斷重演、再現這個真實的意識形態。

2、 在我們的學校中,擁有者非常普遍的「放榜新聞」迷思。學校在學測成績公布的當天,就聚集了5位考取56級分以上的同學到訓導主任室,要求我們撰寫一份300字以上的新聞稿,其中必須要提到學校對我們取得好成績的種種幫助,並且要經過訓導主任的檢查、改寫之後才能夠離開。此外,和普遍定義的學測級分計算方式不同,其他人的級分數是採國英數自或是國英數社,而治平高中挑選其中比較高分的四科來計算,算是對主流放榜新聞文化的偏差,升學主義中的泛存在的課業壓力,而且是往更歌功頌德、自我優越、膨脹的意識形態行事。最後,訓導主任面對生不出放榜新聞的我,直接幫我寫完了一篇屬於我的學測感言,符合社會的基本設定以及校方的上位者所帶來的價值,而身處權力不對等的下位者也無計可施。這件事情所反映的價值,就是學校為了面子為了校譽為了第一點提到的招生主義,希望能夠在升學主義搭建出的背景設定中表現的八面玲瓏,同時滿足家長和學校高層的期待。我篤信教育和社會控之中的衝突論,所謂的放榜新聞,以及我們選擇被大眾看見的部分,都經過資本家的精挑細選。不僅可以確保分流,而且是培養服從性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僵化的思考固然可以簡化行事的難度以及思考的層次,但是損害的就是衝突的階級利益。此外,這種訊息的再三傳播,也培養了華人社會中,追求競爭人格的養成、益品追求競爭流動的現象,增強由華人父母給予的「羞恥、尷尬、罪惡感」等次級情緒,同時以外部誘因為主的指導方式,也容易挫敗學習的樂趣,抹煞單純的讀書動機。

3、 在學測成績公布之後,我才意識到整所學校所彌漫的升學相關的意識形態有多麼濃厚。治平高中在一年級下學期時,學校會針對約前100名的同學進行完全以考試成績進行的S型分班,而且全部都屬於自然組,如果想要違反學校的意願就讀社會組的話,放棄的不只是實力比較好的同學們,還必須要面對所謂「二流」的學習環境:自然組所聘請的老師都是有在台北補習班授課的名師,而社會組的老師多數是學校體制內的老師,對比之下就顯得相形失色。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就是對於每個學生的標籤化及汙名化。首先,學校漠視智育表現不佳的人,在階級之下他們沒有對此議題置喙的權利。同時,為了滿足上位者的意識形態,學校用盡手段來汙名化社會組,譬如說老師針對前段班級中成績不佳的同學說「你再考這樣,我就把你踢到社會組」等等。這讓我不得不想到下禮拜課程中應該會提到的「社會衝突論」的內容:偏差行為是社會所建構出的產物,主流社會為了規範、壓制反對者,而以「偏差」一詞冠在反對者頭上,為了減少他們對社會穩定秩序的威脅。在校方提倡的價值中,能夠安穩的考上醫學系就是安穩的社會秩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一套規則,就可以穩定的社會控制,因此針對那些可能「叛逃」到「比較沒有未來」的社會組淺在偏差行為執行者,學校利用標籤和汙名化當作對策。此外,學校所強制安排的活動,都揮者「考上醫學系」的大旗:舉例來說,我們必須花9500元參加某北部私立醫學大學舉行的三天零夜的活動,並且預設者「參加了這個活動之後,每個人都會喜歡上醫學系」的立場。不僅老師、主任在勉勵我們時,都會以「好好讀書,考上醫學系之後就可以衣食無虞」等話語來利誘我們,再加上他們的小孩在醫學領域上春風得意的描述,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於醫學系有者片面、偏頗且不切實際的妄想,以滿足現有背景下能夠滿足上位者的意識形態。更有甚者,學測成績放榜之後,我曾經被各個層級的高官進行一對一的訪問,質問我為甚麼不要就讀醫學系,說我讀現在這個系是「自毀前程」等敘述讓我記憶猶新。在界定「自然組比社會組好,醫學系比其他系好」的特定價值之後,再藉由各種洗腦式的傳播、使這種意識型態得以泛用於社群之中。

4、 想一想:學校的文化,由哪些行動者參與創立?

學校的文化不僅由學校的各個份子組成,對其有影響的,還有普遍存在於台灣社會的升學主義,以及被這種主義籠罩下的台灣人民。由於社會大眾習慣對各種學校、科系進行定義、排序和褒貶,像是新聞和狄卡等社群中屢見不鮮的QS、泰晤士等大學排名表單,以及眾口鑠金的科系刻板印象,都可以再現於學校的文化之中。有個朋友跟我說:「在台大看了不少朋友,有些是從小就很努力讀書,很聽老師話的乖乖牌。這種人出社會,應該就是老闆超愛的那種使命必達型員工,不是嗎?」我向他回答道:這就是社會學之中,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的最大效用,學校為了培養服從的特性,讓學生「社會化」,就是為了讓他們成為未來能夠被馴化的勞動人口。這些旁人的目光,社會的框架,公司的要求,無一不形塑出學校的文化。

以上都是我學到的「潛在課程」。

5、 學校有哪些反抗文化嗎?如果有的話,請敘述之。

以高中部來說,我們沒有明顯的反抗文化,學生最容易訴諸意見的管道 — — 學生會沒有提案權,更像是上令下達的宣傳管道。同時,我們被禁止參加社團(在上位者的升學主義觀念中,社團是給高職部的學生「玩」的。) 而且面對不成比例的體罰制度中,這種情況更難發生,舉例來說,服儀不合規定的同學,必須要罰站八節課;如果是在朝會時間被檢查到的話,則會採行連坐法:基本上每次朝會結束都至少要跑兩圈操場,每當老師發現任何一個班級同學的一個錯誤,就會再加一圈,在其他規定上也是採取類似的作法,因此如果不順從這些價值的話,規範就會狠狠地咬所有人一大口,那些違反規範的,就會被被定義不合群的標籤而被排擠,因此在強力的鎮壓下,也很難有形塑出反抗文化的空間。然而,也有些人靠者個人的努力,突破了體制下的框架,像是有人堅持參與社團而退出高中部,或是有人都在上課時研究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最後憑藉者特殊選材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是這些都仍然不足以凝聚成一股群體的力量。 我所觀察到的特殊次文化,都是私底下執行的違抗式的小突破,像是在老師不在的時候偷偷假裝自己有罰站,或是計算老師有課的時間,推算出那些時候可以安安穩穩的休息之類的,但是這比較像特殊情況下的適應性作法,而不具有形塑成文化的力量。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