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期末報告:「真相製造」

Vincent Ko
May 15, 2022

--

打開手機,我們看到了甚麼?我們所謂的世界,是由哪些元素所構築的呢?這本書,就是在討論在社群媒體發達的今日,真相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及真相是如何形成過濾泡泡,讓同溫層激化群眾,走向極端。

作者撰寫這本著作的動機,來自於2015年,當中東內戰迫使數百萬的難民移民到歐洲時,對於歐洲的衝擊,以及從中出現的各種不實資訊和另類事實。作者描述,當地人對於這些新鄰居的遷入,面對被剝奪的工作機會、迥異的信仰和既有利益被分食等各種未知時,感到恐懼和不解是正常的。然而,主流媒體多半以偏頗的角度創造另類事實,像是同規模的恐怖攻擊,媒體往往選擇性報導、誇大有色人種所犯下的罪案,利用媒體的力量標籤化這些人,侵蝕人民間的信任。更有甚者,有部分有心人士為了自己的信念或者搏取流量、金流,而鍵入聳動的標題、捏造不實資訊,而其激起的社會對立及仇恨情緒更足以摧毀一個穩健的社會。

舉例來說,作者親身觀察到當德國的一個小鎮出現了女孩失蹤案,瞬間有地方媒體利用社群媒介宣稱這場犯案為移民所為,並且誇大其犯案作為,霎時間小鎮內風聲鶴唳,而警察也逐一調查這些有色人種的清白,然而,數日後他們才發現,根本沒有這件事情的發生。然而,不久之後,當這座小鎮有新的移民被運送至附近的收容所時,部分當地居民就團團圍住載移民的巴士,憤怒地向其叫囂,「假新聞對社會造成的撕裂」在作者眼前呈現出來,也成為日後作者持續追查假新聞的契機。

這本書的內容編排很有趣,全書一共分為五章,由遠而近的靠攏我們所在的小島-台灣,一步一步的說服讀者,假新聞及真相製造鏈並非只存於台灣或者是其他特定地區,而是任何人、任何國家,尤其是民主的國家,所要面對的課題。台灣所仰賴的民主,是不穩定而脆弱的,在言論自由之下,政治運作及商業利益成為了主導世界運行的主舵,而他們真的願意放棄最能搶時注意力的假新聞、爭議訊息嗎?沒有國家機器的把關,當各種魚目混珠的資訊陳列在眼前,最簡單而聳動的圖文,也可以對社會帶來最危殆的動亂。

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就是在描述這些不實資訊所帶來的問題、社群媒體、演算法、商業利益的推波助瀾、那些協助人們判斷事實的「穿牆人」們,以及最重要的,我們要怎麼成為「穿牆人」,了解事情的全貌。作者走訪全球,觀察了不實資訊的第一現場,觀察這些新聞是如何被產出的,以及他們如何為了點閱率、廣告流量及個人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同時,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群人,努力者讓假新聞的危害降至最低。

而文章的主軸,除了假新聞本身之外,也著重於「社交軟體」對於人民信任的撕裂及極端化。

我們都有觀察到中國的政治言論審查的現象,尤其是在各種中國牆內的社交軟體中,各種刪文、封鎖的措施,該作法不僅扼殺了諸多的事實以及優質創作內容,也讓社會的各式觀點腰斬成狹隘的特定意見。如果「掌門人」以守護資訊真實性為名,行思想箝制之時的話,不僅會混雜多餘的私心,也讓人民變得怠慢、無知。

然而,在不夠堅韌的民主體制中,我們在社群媒體受到的傷害,可能會不亞於上述所提及的現象。如同課堂上所謂「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民主」般,在演算法為主軸的各式社群媒體中,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極權統治」的一種,因為它以絕對的權力關係來管控你所看到的內容,並且操縱人們的思想。再者,演算法的邏輯由特定的工程師所撰寫,我們可以推測系統也有可能參雜者意識形態,以及經濟、政治特權的誘因,使他們撰寫出偏好某特定群體的程式結構,舉例來說,大多數FB使用者都發現他們的演算法有「親中」的趨勢,而激進的反共言論多半會被限制帳號使用。有多筆資料證實,由於演算法「最大化可見度」的特性,各方媒體及政黨都開始將貼文塑造的更加情緒化及聳動,因為這種作法可以在平台上收穫更多評論與迴響。舉例來說,華爾街日報根據所爆料的訊息,在臉書上按「怒」的演算法加權比重,比按「讚」還要高五倍,而我們常看到的新聞,往往也是這種令人憤怒、挑起對立的新聞。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四年前的九合一大選期間,由於各種政治人物巧妙地掀起人民憤怒和恐懼的波瀾,而讓各種社交軟體的留言區陷入激烈的交鋒之中,當時的我看到反對方的激烈言論時,我總是會忍不住參與討論,以彰顯、保衛自身的價值觀,也算是一種情緒宣洩的管道,然而,當臉書不斷的推送給我這些政治人物的新聞的時候我發現,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政治相關資訊嗎?雖然討論也是促進民主的重要一環,但是在這期間我所投入的時間以及受到的傷害、對對方造成的傷害,好像間接型塑出嗜血的社會氛圍,而網路好像也要帶我走向「每日以口水戰的煙硝為樂」的不歸路,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也是我改變的開始:我們可以尋找「真正」可以激發討論的地方,而不是躲在網路背後無的放矢,不僅沒有保持開放、討論的精神,反而因為一味想要糾正它人的態度,而失去了共同成長的機會。

在這趟自我思辨的過程之中,我發現演算法的特性,就是我身陷於網路論辯的原因,而且,在辯論的過程中,我往往會為了支持自身的論點,而上網搜尋各種資料來佐證主張,然而,當時的我完全不了解「內容農場」的概念,因此各式的農場文成為了我發言的根據,這般的不實資訊的傳遞對民主的傷害又多了一道疤痕。書中也有提到過許多的內容農場相關事實,這些內容農場以「大量洗版、未查證、未徵求原作者同意」為主軸,進行大量的內容抄襲、甚至是「創作」,來換取流量。書中作者訪問了內容農場的總編輯,也可以看到這些操作離不開一個「錢」字,就算裡面的內容是錯誤的,只要能夠吸引到使用者點入網站,農場主就能夠獲得其中的廣告收益,所以裡面的內容是真是假完全沒有關係,甚至可以創造出聳動的標題、誇大不實的內文,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們進去「一探究竟」,而掉入商人的陷阱之中。

甚至能夠看到,在目前的科技裡,AI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來憑空捏造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假新聞(https://app.inferkit.com/demo),在我驚嘆的同時也讓我想到,有多少人因為內容農場主的利益,而犧牲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幸好,目前已經有各式各樣的內容農場防治措施,除了強制關站下架之外,我覺得最好用的就是這類型的內容農場阻擋插件(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content-farm-blocker/opjaibbmmpldcncnbbglondckfnokfpm?hl=zh-TW

),能夠有效的防止我們吸收到這些不具有正確性及正當性的粗鄙資訊。

身為使用者,是否只能被動地接受這樣的演算結果?在無形之中,這樣子不民主的科技參與不僅讓假新聞沒辦法全然被剔除,有些正當且重要的訊息也有可能因此無法映入使用者的眼簾,也讓某些創作者因為不明的原因而失去了曝光的機會,演算法的特性,更使得他成為讓社會分裂、形成對立的重要推手之一,同時也容易被各方勢力操控。

舉例來說,該書第一章所提到的「聖戰士媽媽」,他的兒子就是因為被演算法留下來的錯誤ISIS資訊所誤導,而一步步走向ISIS的懷抱。在他所認知的世界裡面,ISIS才是真理,裡面是個無瑕的樂園,有金錢、異性,還有一大群跟你稱兄道弟的夥伴,而將他們做的壞事的出現頻率降到不能再低(根據統計,這些資訊在歐洲聖戰士的演算法中,出現頻率不到3%),這些有毒的內容確實會危害個人乃至於社會整體的認知,甚至是生命安危。

由剛剛的例子可以看到,在科技變遷之中,我們不一定是由單一箭頭的持續往前,我們還是擁有相當的調整及進步的空間,因此,技術決定論強調的「科技主導整個社會的發展軸線」在這個方面或許是部分正確的:倘若我們普通用戶沒有「型塑科技」的能力,而是一味的接受的話,那我們就忽略了公共討論、選擇,以及背後運行的權力結構所帶來的重要性,也就是民主的重點之處。

網路發明的短短數十年中,訊息量早已經超越從人類歷史到現在的訊息量總和,而這些海量的訊息中,真假訊息必然是同時混雜的,而我的感想,除了認知到這個世界正在對抗的假新聞事件的全貌,同時讓我收穫最大的,就是來自北馬其頓的「網軍教練」給予了三條建議,讓我我銘記在心:

一:真相不是非黑即白的,你需要對一切感到懷疑。

二:確保資訊來源的多元化。

三:多讀書,聚焦於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並且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閱讀這一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想起對抗假新聞的經驗,以及被假新聞誤導的親身經歷,舉例來說,疫情裡的我們每天都得承受者鋪天蓋地的毀滅性消息,疫情本身已經足以令人畏懼,但更令人失望的,是那些由匿名粉專、政治人物的不實資訊攻擊,對岸趁獵心喜的假新聞散波,以及媒體、政黨的情緒煽動,使當時的我們每天的情緒、認知都被這些資訊綑綁,失去自由。而這些由各種資訊左右心境的經驗,更讓我對於假新聞的了解有更深一層的渴望。

而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更明白假新聞的本質,她出現的來由,以及我們應該要怎麼面對它。文章中提到了相當多元的方式來辨別這些不實資訊,以個人面來說,善加利用各式的不實資訊除錯工具,例如Cofact, Mygopen等line社群以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的資訊來審核所見之資料,是人人都可以達成的第一步。而對於群體來說,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會主動地向家人和朋友提出這些錯誤,並且利用上述的事實查核工具來統整這些正確的資訊,希望可以由我開始,讓假新聞的危害遏止於我們的手中。對於整體社會來講,我認為民主固然有它的不良之處,像是沒有直接的官方管道審核「事實」等。但是,民主國家最有力的反擊,就是從根本上重建人民的公眾討論能力,在深入的論壇中尋求議題的最佳解,是徹底檢視民主失靈的原因,並且透過反省、試誤和不斷修正來持續進步。或許,在多數決的民主社會裡,要如何讓大多數人深度思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是,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行為做出改變,並且利用各方資源傳達影響力,畢竟在民主社會中,一定有管道可以讓這些曙光照入人們的心窗的。

這篇心得,我想以我在書裡面最喜歡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外來勢力的影響有效的必要前提,就是一國的民主失靈。失去抵抗力,病毒才可以入侵。」不論是書中還是社會學的課堂中,我們都清楚地明白到:身為群居動物,唯有和來自不同背景的他人持續溝通,才有辦法消弭偏見,強化民主的真諦。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