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你該選擇分手:談沉默成本 (sunk cost)

Vincent Ko
Jan 27, 2022

--

「可是瑞凡,我們回不去了」

鼻要再想了,我們真的回不去了QQQQQQQ

這句話可以解釋「沉默成本」的精髓。沉默成本就是那些已經被付出且無法被收回的損失,其中包含錢財、時間以及消耗的精力等。而沉沒成本效應是人類大腦的嚴重bug之一:人們往往持續努力做一件事或追求一個選項,但由於人們已經投資了資源,所以當他們面臨到虧損時,就會「認知失調」:也就是理想和現實之中開始產生裂縫,付出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而比起承認錯誤而尋找更有利的方案,人們更常變本加厲的延伸原本的錯誤視角,並且希望他們的想法會成真。

舉例來說,在一段開始走下坡的感情關係中,由於情侶雙方在對方身上已經投資了不少金錢、時間及資源,導致當彼此發生摩擦、甚至發生家暴事件的時候,他們往往想到自己所付出的一切而說服自己「對方會改變」,因此,既使面臨到惡化的關係,人們也無法意識到往日的資源都是沉默成本的事實而難以放下。

在投資的領域之中也有十分相似的例子:當人們長期投資、關注的標的開始嚴重虧損時,由於人們往往難以接受自己已經損失掉的資產,而開始說服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虧損只是短期現象等等,但在客觀環境上,舉例來說,當一檔股票下跌50%時,要上漲回原本的高度並不是漲50%,而是100%,因此,除了堅持自己的持股以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投資標的,有比較高的機率來賺回這些損失呢?人們往往會為幫客觀現象找藉口以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但這樣下來就會扭曲了現實,陷入負面循環。

人腦和電腦的最大差別,就是人腦會受到過去的事情所羈絆,但是電腦會不停的最佳化。舉例來說,當人類和Alphago下棋的時候,人類可能會拘泥於之前所走的每步棋分別帶來的影響,或者想要彌補前幾步棋所帶來的失誤,但是Alphago不一樣,他的每一步都是獨立計算出的,完全不受到前面局勢的干擾而力求最佳化,以結果論的看法而言,後者顯然優於前者,表示這種心理因素,就是人類和機器的根本不同之處。

雖然「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安慰失戀者專屬的幹話,但是實際上,這句話是萬用的。想要幫自己的大腦debug,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認知到:「瑞凡,我們回不去了!」,我們投資的時間、精力都已經是過去式,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放眼可及的選項之中,找到機會成本最低的那株芳草,而不是堅持已經澆水、施肥過的雜草。

聚焦於投資界的話,避免被股市「掃地出局」的關鍵就是:即使虧損 ,你也不一定要從原本的地方回來。想減少沉沒成本,最好的方法是一開始就設定好投資目標,並且確定當出現哪種情況,自己就應該當機立斷,審慎評估或是果斷出場。舉例來說,當下單一檔ETF時,我們設定:一年之後,該ETF要比S&P 500指數高2%,或是淨利率達到5%,如果投資組合無法實現這些目標,就要對其進行重新評估或是出場。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