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要寫升息,結果寫了快兩千字還沒寫到那邊,下禮拜再戰。

Vincent Ko
Feb 19, 2022

--

銀行是怎麼賺錢的?

銀行主要資金來源就是「大眾的存款」,由於人民的存款挹注,銀行才有足夠的資產以進行投資活動;也就是說,大眾的存款就是銀行的負債,而銀行就必須要在「股東權利最大化」和「保障人民的提款、借貸需求」之間權衡。

銀行有可能倒閉嗎?

當銀行獲得了民眾的存款之後,除了進行投資活動,賺取股東權益之外,銀行也需要面對民眾的「提款」,因此,假如銀行把過高比例的存款拿去投資的話,民眾可能就會面臨無錢可領的窘境。更甚者,如果銀行投資失敗,使股東權益大幅虧損的話,擔心銀行財務狀況的人們就會將自己的錢財提領回來,大批的存款戶同時到銀行領錢就叫做擠兌(Bank Runs)。

當銀行無法回應龐大的提領需求時,銀行將會迫使結束他們的長期投資以兌現,因此他們可能會以不好的價格來將投資項目換取成現金,銀行倒閉風險就會因此提高許多。

銀行多常倒閉?

從1892年到現在,在美國就已經至少有20000家的銀行倒閉了,其中,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就有9000家銀行倒閉,換句話說,有近50%的銀行撐不過經濟大恐慌所帶來的影響,而在金融海嘯時期,約有460家(5%)的銀行倒閉。但是這有點誤導,因為雷曼兄弟倒閉的影響,恐怕就已經超過成千上萬家小銀行倒閉的影響了。

TOO BIG TO FAIL

大型的銀行在金融市場中舉足輕重,我們叫他SIFIs(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如果這些大銀行倒閉的話,會對整個金融市場,甚至是國家安危造成影響,像是失業率的提升等等。然而,社會就面對兩難的局面:如果這些大型銀行遇到困難時,政府害怕這些銀行倒閉所帶來的風險而選擇去援助這些銀行,然而當這些銀行知道政府一定會援助他們後,他們就有可能會去做一些不負責任的高風險投資。

舉例來說,2021年爆發的恆大債務危機時,恆大欠供應商、債權人和投資者近2兆人民幣,約等於中國GDP的2%,原因就是該集團的資金槓桿過高和一連串不明智的投資活動。事件爆發之後,中國政府全面干預恆大集團來試圖挽救頹勢,不僅害怕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崩盤、地價劇烈波動,也是為了保障近百萬名中國預售屋的買家。(To B編:需要補更詳細嗎?)

如果真的發生的話怎麼辦?

在美國,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 規定每間銀行都必須要保存款保險。如果某間銀行破產了,那麼FDIC就會介入,他將會勒令破產銀行歇業,並且賠償人民在銀行裡存的錢(最高到25萬美元),或是轉移所有權到另一家銀行。而在台灣,也有類似的存款保險以保障存款戶的存款安全。

在金融海嘯期間,FDIC花了超過千億美金來補償人民的存款,這樣子的支出將由全民共同買單,因為FDIC將會向銀行收取更高的保險金,人民納稅的一部份也會轉移到該支出上。雖然有了FDIC,人民的存款獲得了保障,他們就會依照銀行提供的存款利率或是優惠來選擇銀行,而無須擔心銀行的財務狀況,但與此同時,受到保護的銀行將有可能有恃無恐的投資更高風險的投資項目,造成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如何在事前防範擠兌發生?

中央銀行以制定「法定銀行準備金比率」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簡單來說,為了保障人民的提款需求,政府規定地方銀行必須要上繳一定的金額到中央銀行的金庫裡面,強制銀行不要把所有錢都拿去亂投資。在台灣,法定銀行準備金比率為9.775%,也就是說,每當民眾存入100元,銀行就大約要向中央銀行存進10元,這筆錢就會被好好保管。

銀行喜歡將資產放進中央銀行嗎?

基本上,銀行超討厭的!如果把資產放進中央銀行的話,只能獲取極低的利息,因此,銀行通常只會保留最低限度的準備金到中央銀行裡面。

如果銀行提存高過法定金額的準備金的話,就叫做「超額準備」,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就是投資或放貸的收入,使銀行獲利減少。然而,在金融海嘯期間,美國央行的超額準備增加了1.8兆元美金,由於不穩定的金融環境使長期投資大幅下降,持有的資產價值也跟者下降,加上貸款需求減少(在金融海嘯時,就是房屋的借款額大幅減少),因此準備金金額就提升了。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