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在大學生活的中間 — 那些需要在大二決定好的事情(不強制)

但就像熊仔說的 問心無愧的抉擇就是我們所在追求的決策

Vincent Ko
Jul 25, 2023

搭配音樂:

我在大一剛入學的時候,曾經在蠻多的場合聽聞到一個說法(我記得是我們系上迎新時的學長姐說的):「大一大二是發散期、大三大四是收斂期」,然後畫了一張圖,簡單來說,他把我們這群大零仔畫成一個圈圈,放在左邊,然後從那個點開始向右發散,到大二的時間會散成最多個選擇,接者大三大四時又會再度聚合成一個點,想到之後不太能夠肆無忌憚的選擇、衝撞時,感覺就有點悲哀。雖然我知道更多的觀點是要把握這四年中,盡量抱持赤子之心,去嘗試越多的事情越好,但或許現在就是需要把握、需要去聚焦的時間點了。所以我嘗試回顧這兩年的生活,並且敘述到現在我選擇這個實習的原因,還有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完全不知道這篇文章的ta是誰,但是就當作故事看看,浪費讀者一些時間。

我在大一大二這年嘗試的事情夠多嗎?我其實認為是不夠的,大一的時間被疫情干擾,大一上上半學期和大一下下半學期都在家裡度過,還有一整個暑假,當時的我選擇瘋狂打電動和耍爛,接者大二上又被自己選擇的30學分給限制住,導致到了現在,好像還沒有甚麼特別突出的課餘表現可以拿出來說。有點後悔都在打電動的大一的自己,但是也想想,當時是最有資本可以這樣搞的時期,現在面對聚合的道路口,我得選一條路走了,大一大二的我或許走了很多彎路,但是到了現在,我開始有了壓力,希望自己可以變得更好:這種壓力我希望是良性的,我希望在這個我不那麼喜歡的管院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喜歡自己。

我覺得去年暑假的自己和今年最大的轉變,就是我不會那麼迷茫了,還記得去年的現在我剛辦完財金營,然後開始各方面準備面試,希望有一個社團能夠收留我:其中包含口拉、管顧、dac、s&c、創意思考等等等,去年的現在我也po了很多的備審資料,提供給有緣相見的大家看,但是當時的我內心其實是忐忑的,我不確定自己到底對甚麼東西有興趣,我只是在亂槍打鳥,希望可以不小心被一個學術性社團收留,然後花一年的時間來查看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那個領域的所學。但是幸好,過了一年之後,我藉由課程、比賽和專案之類的東西,慢慢釐清自己到底喜歡甚麼,或至少不喜歡甚麼,並且到現在聚焦到我在做的事情上。

雖然沒有加入(學術性)社團,但是在這個暑假,我第一次開始對我不喜歡的領域進行篩選,並開始是讓我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被動的期待哪個社團要收我,或者是想要攫取所有的機會,但是到頭來是一場空。首先,我發現我最討厭的事情,是過大的「不確定性」,而且這種不確定性無法及時的被修正。我不喜歡進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討論之後,花了很多時間商討的決策是行不通的,而「行不通」源自於無法預期的東西,像是ta的喜好,或者是一些隨機事件的影響等等,也就是說,我不喜歡做一些靠質化分析分析現況、預測未來的事情,這會讓我很沒有成就感。

所以,我(暫時)淘汰了至少兩大條管院的職涯:Marketing行銷,還有個股、總經面上的分析,我其實不排斥這些領域所在做的事情,我也有認識很多很有料的同學在這些領域上盡心盡力,但是我經過一些課程和比賽的訓練後,我還是覺得這兩個領域和我格格不入,最主要的來由就是因為,我還是不懂其中的端倪,所以S&C marketing、口拉、證券研究社還有學術部就淡出了我的視野之外。雖然我總是在想,如果我大二不是選擇直衝院學會會長然後度過很糟糕的一年,而是選擇在學術部好好打磨自己關於分析的實力的話,現在會過得如何,但是人生不能重來,學術部不收大三,所以可能就先這樣了。

另一方面,我發現我對於過於端莊的行業還是沒有辦法打自內心喜歡,一般的銀行業其實也還好,要穿制服西裝、要求體態我也算是還能接受,但是有兩個領域所散發出的氣場是我發現無法承受的,我沒有辦法想像自己要在這麼人際關係高壓的領域存活,一個是管理顧問、另一個是投資銀行等初級金融事業,這兩個領域工時可能很長,要求與人互動的頻率也很高,雖然錢真的很多(分析師、操盤師也是),但是我總是覺得和這些領域沒辦法過於投入。我其實對金融的深入探究也沒什麼興趣,所以管顧和投資銀行社

最後,當我投入霍特獎之後,我發現其實我也很討厭預估的東西,還有那種新創文化過於正向的氛圍,同時在一些演講和圖書的刺激下,我覺得我不是新創的那種料,我的風險耐受性很低,我好像也沒有那種資本可以砸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甚至連喜歡的東西到底是甚麼都不知道了,所以創業也不是選項之一。(但如果是我朋友要創業,然後找我幫忙的話,我應該會很樂意加入,但這就是夥伴的感覺,我不想當主要的risk-taker)

阿所以講來講去,我還有甚麼工作能做? 我覺得資料科學相關的領域是最重我胃口的地方,也算是我比較擅長的領域,我喜歡和人溝通以及和電腦溝通各一半的地方、我喜歡沒有那麼高壓、拘束的地方,我喜歡一定程度、可以隨時調整來解決的風險,我喜歡事情操之在己,而不是會因為某個無法測量的變因來毀了我工作的地點,資料科學領域是少數你努力就會得到回報的東西了(至少寫程式就是這樣,實力至上主義,電腦不會背叛你),不像文組的東西,你拋出去不知道會是什麼結果(像廣告行銷),我不喜歡這種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我還是覺得AI時代的浪潮會捲到每個崗位之上,而先行掌握這股浪潮是抵擋不確定性的好方法之一,確實prompt engineer是一個隨時會被取代掉的職位,隨者了解AI的人越來越多,這個職位的價值也會越來越下降,但是我希望可以先站在這股浪之中、之上,然後等新一波的浪潮上來時,可以比較好的跳到這股浪之上,希望可以透過財金領域和資料科學、AI的結合,嘗試抓住未來的機會,讓我在台灣就可以生存,現在我真的是不太想出國,但是可能還是要先ㄍㄧㄣ一下,把該拿到的證書拿到手,去國外見識看看,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

目前的想法先是這樣啦,總之我目前透過刪去法剩下的職位是DAC跟TMBA程式交易部,但是這領域在台灣走的很窄,而且他們也不一定會收我。我希望第一步是被DAC收留,接者看看有沒有其他更多的發展機會,以上。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