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穫最大的三個社會學洞見
警告:這篇文章4700字,裡面真的是我的肺腑之言,歡迎大家來看看社會學的樣貌。
在課堂之中,我收穫最深的社會學命題是由Iris M. Young提出的系統性壓迫模式,包含「剝削、邊緣化、無力感、文化帝國主義以及暴力」五種。當我們從這些角度切入時,我們能夠察覺到,在我們的平凡生活中,往往是享有各式特權的,可是人們闇於自見,覺得這樣的生活理所當然。對自身的特權渾然不覺得狀況,代表我們擁有「擁有者的餘裕」:我們所享有的種種特權,往往是自動賦予的優惠而難以察覺,同時我們會經由自身經驗複製以及社會的默許,系統性地癱瘓化隱性弱勢者的需求。
舉例來說,我們能夠自在的依照順性別的優勢,使用同時符合自己的生理性別以及性別認同的廁所,而不會感到不舒服,是難以察覺的隱性優勢,這種優勢唯有被影響的少數,尤其是性別多元族群所提及時,才有可能被人們所重視。在主流的社會運作下,人們習於利用生理性別作為分類依據,儘管人與人之間的生理差異很多,也有性別多元族群的存在,但是公廁中,男廁的小便斗、女廁中可供梳洗的設備似乎都在明示、暗示男女之間具有天生、自然且不可跨越的鴻溝,而公廁的設置規劃不過是遵循既有的傳統。但,人們進公廁上廁所只不過為了滿足生理需求,但是當社會不斷再現性別二分傳統的價值及規範時,大部分握有「擁有者的餘裕」的人們就會逐漸遺忘眼中所見的現象其實是人為造就的社會安排,甚至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這個例子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是怎麼樣系統性的排除少數權力架構底層的人們,以及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實踐及再現這樣的社會規劃而不自知。以這種思維模型為出發點,我現在能夠舒適的使用網路、享有安靜的環境、能夠了解鍵盤及滑鼠的使用方式、我旁邊有一個布丁,等等可以隨時享用……我們所習慣甚至厭倦的日常,在某些人的眼裡是遙不可及的。
更精確地來說,只要我們擁有者別人沒有的權利,就代表我們有餘裕過著比其他人更方便、優待的生活;同時,「餘裕」的定義也讓我們必須了解,有意識地釋放權利,讓自己主動處於不利的地位,才能夠體會那些理論上跟我們平等的人們,他們所面對的困境。「如何的不平等,讓理應平等的你我必須經歷不同的痛苦呢?」 這一句話是至關重要的,縱使我們可以選擇「社會學中最小阻力的道路」,讓現況維持,使我們繼續享有那些固有的權力,但是,在某些面向上,我們也並非永久站在權力架構的上層,如果現在放棄改變的契機,最後也有可能吞噬自己的權力。
或許有人會想說,我們可以藉由法律的制訂來脫離這樣的處境,像是自90年代以來,民法中關於男性的特權逐漸刪去,而以性別平權的方式取代,像是姓氏可以由父母雙方共同決定。法律是一種「積極的平權措施」,它所代表的,是社會應該做些什麼,來積極的改變不平等的現況。然而,既然現況是需要被法律所矯正的,那麼立法就只是從制度面到文化面之間的過渡期而已,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心態銘記心中,那麼就不需要立法來強制人們執行這樣的平權措施了。
社會平等並不是零和賽局,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在打造理想社會時,並不是像一場撲克牌賽局,甲方權利增長必然造就乙方權利衰退,而是有辦法如同國際間的貿易協定,有辦法達到互利、互榮、互存的情形。然而,仍有人誤認社會的進步必然屬於零和賽局,而想要為了鞏固自身的權益而反對社會的改革,抹殺社會改變的契機。如果我們學習如何用「社會學的想像」,體會到社會中的比較及差異,並且試圖改變權力架構、有意識的釋放權力,而打造一個在各個面向上漸趨平等的社會,我們才能夠有機會漸漸靠近社會中理想的狀況。
第二個想要提到的,是在開宗明義地第一章中,所提到的「個人主義的原罪」,雖然這並不是獨立成章的一環,但是接觸到這個概念之後,我對於我自己的處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這裡,我仍然想要用最近火紅的性別事件作為基礎,來解釋我對於這個概念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堂課堂中所提到的:「我們總是在比我們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中參與社會生活。如果我們想要了解社會生活,以及它所造成的影響,就必須要更了解比我們更廣大一點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
當我觀察到本次性平委員會選舉時,我看到的不只是「仇男、厭女」之間的爭吵,還有這兩派人馬的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是以個人主義的態度,訴諸那些他們針對的群體應該「改變自己」,以維護自身所處階級的利益品質。舉例來說,這次爭議最大的林翁卍鮭魚卵卍同學,以民粹、偏激的說法攻擊部分女性為了自身的利益,濫用性平會的保密措施借刀殺人,對男性進行懲罰,因為性別平等是主觀的,只要能夠稍微提出相關的證據讓他感到主觀的「不舒服」,就可以對想要針對的異性在這個並非公開的場所中做出懲罰。然而,另一位和鮭魚卵站在天平的對立面的潘同學,以溫柔堅定的語調表示,男性想要避免被性平會約談的恐懼,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要每天「真誠友善的對待他人」,就算沒有惡意也必須要謹言慎行,避免被女方所控訴,雖然表面上確實如此,但是這也只是針對於男性的壓迫,它預設女性就是每天「真誠友善對待他人」的那一方,並且預設性平會確實是女方保護自己的方式,而忽略了其實男性也有機會需要藉由性平會維護自身權益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它也只是以訴諸個人行為當作當選後的政見考量,對真正的對話,共同解決問題沒有助益,反而增進了前言所述生理性別雙方的隔閡:人眼所及的現象,其實是人為造就的社會安排。
每當女性提到性別歧視對他們的影響,以個人主義來思考,男性就會認為這是女性對他們的控訴:「女性受壓迫,那我就是那個萬惡壓迫者嗎?」男性不希望把自己看成壞人,他們也不覺得自己對女性有甚麼壓迫,所以他們就覺得自己遭受到不公平的攻擊。
個人主義的思想是:「社會是由很多人所組成的,一堆人在一起就是社會。」所以我們今天活在這個由眾人組成的社會裡面,有些人獲得了「男性」這個標籤,因此這些人就代表是壓迫者族群的一員。但是社會學的精神是:「我們總是在社會體系之中參與者生活,如果我們想要了解這個社會,就必須要了解社會體系是甚麼,而我們是怎麼參與這個社會體系的。」「男性」是在公眾場合的一個位置,而我們可能是是佔據這個位置的人之一。「男性」以及佔據「男性」角色的我有所不同。
一堆有各種標籤的人並不構成一個體系,而一個體系也不僅僅是一堆有各種標籤的人。舉一個比較狹隘的領域來說,「PTT是個性別歧視的社會,而男性總是凌駕在女性之上」,這句話是在描述PTT這個網站,這個社會體系,而不是描述我們,或是任何一個PTT使用者。所以,身為一個獨立的個人,我們可能是身不由己地處在這個社會體系之中(我只是想要用PTT上面的NTUCOURSE版查資料,但是我可能會因為變成一個PTT使用者而被冠上仇女的標籤),也會被這個社會體系給影響到,我們能夠選擇的,只有我們要以怎麼樣的心態、行為活在這個體系之中。
做為一個擁有優勢位置的男性,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怎麼自處。如果我遇到性別歧視的問題,我可以決定要笑、憤怒、沮喪、無所適從或是起身抗議;我要提供出路還是成為問題本身。我們不應該因為PTT充滿性別歧視而充滿罪惡感,因為這並不是我造成的。 但是作為這個社會的男性,我認為我有責任去處理這個問題。要超越那種被社會體系賦予的罪惡感,來思索自己造成一些對於這個社會體系的改變,就應該了解社會體系不屬於我,我也不是社會體系本身。
像是被一大片烏雲壟罩的人,我們不應該責備自己莫名其妙被遮住太陽,而是要想辦法要怎麼樣趕走這片烏雲。
最後一個想要提到的,就是「教育制度作為社會控制手段」的特性,尤其是由Ivan Illich所描述的「潛在課程」議題,那一次的討論,也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潛在課程代表的是非正式的課程安排,但是由上而下不對等的價值觀卻有可能造成比知識本身更長遠的影響,舉例來說,我們身為台大學生,可能從國高中時期就受到了潛在課程的潛移默化,像是老師會褒揚成績優秀的學生而藉此貶低成績較為低下的學生等,這就是社會常模以及對於整體學生的社會控制。課堂中所提到的就是「放榜新聞」神化成績好的同學得形式,一屆一屆的複製既有的價值觀,讓升學成績成為了判斷一個人優勝劣敗的唯一途徑,也讓很多在這個體系中掙扎的人們顯得特別絕望,這也可以連結到第一點所提到的「文化帝國主義」式的壓迫,老師以及學校將優勢族群作為社會成功的代言人,並且讓社會價值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呈現,進而排除異己,得到社會控制,有利於管理的絕對階層管制,或者是在對立面,阻止其他價值觀的傳播,讓其它擁有不同方面專業的學生人才被埋沒,像是高中中常見的「消失的音樂課和美術課」的議題,就是讓這些價值不被傳播的鐵證。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很常發現這些社會壓迫的例子,也就是華人文化的文化霸權在教育上的再現。文化霸權又細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脅迫,藉由操縱者的力量來改變每件事物在被控制者心目中的機會成本,使原本應該重要的事情變的微小。第二則是「讓他人的慾望為我服務」,剛剛所提到的那些教師為了便宜行事所樹立的準則和規範,就是界定他們特定的價值變成了基本設定,使其能夠廣泛套用到所有社群,成為普世的價值,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例如已經淪為口號的適性發展,則是被過度的簡化及醜化,而文首所提到的放榜新聞,也是媒體建構出文化霸權的真實中重要的一環。
學校為了面子、校譽和招生主義,希望能夠在升學主義搭建出的背景設定中表現的八面玲瓏,同時滿足家長和學校高層的期待。根據教育和社會控制之中的衝突論描述,所謂的放榜新聞,以及上位者選擇被大眾看見的部分,都經過他們的精挑細選。不僅可以確保分流,也培養服從性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僵化的思考固然可以簡化行事的難度以及思考的層次,但是損害的就是衝突的階級利益。此外,這種訊息的再三傳播,也培養了華人社會中,追求競爭人格的養成、益品追求競爭流動的現象,增強由華人父母給予的「羞恥、尷尬、罪惡感」等次級情緒,同時以外部誘因為主的指導方式,也容易挫敗學習的樂趣,抹煞單純的讀書動機。
認識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是多討厭這種文化,但是我仍然在學測放榜之後被要求撰寫新聞稿,並且學校廣泛的發送訊息,希望大家可以來我們學校對我進行採訪,我曾經提出我不想這麼做的訊息,但是就同時被家人和學校的脅迫之下(像是沒寫完他們「滿意的」新聞稿就不能回家等),這樣的例子就可以看到教育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環,藉由權力不對等的現狀來要求學生複製社會常模。而這樣子的解決方式,一樣仰賴上述所提及的下放權力以及對等溝通,而學生也可以組成反抗的力量,來中止這樣的社會常模控制,然而大多數時間仍然停留在單一區域的改革,而我們想要達到真正的平等,以及適性揚才的理念,仍然有待各方都能夠站在相同的立足點,並且進行批判性思考並且相互溝通,才有辦法藉由社會學想像的力量,試圖改變自身被教育手段控制的鉗制程度。
其實以上所提到的三個面向都是相輔相成的,同時擁有相同和相異的地方,各式的社會現象,也仰賴社會學各種理論所帶來的思考所評估、分析並且嘗試解決。所以我在文章的最後。誠摯地邀請大家來修習由吳嘉苓老師所授課的社會學,這堂課雖然功課有點多,以通識的標準來說也沒有特別甜涼,不僅每個禮拜都要寫報告,而且所花費的時間不貲,如果在學習單中想要完整的描述一件事情的脈絡並佐以資料、社會學觀點以及自身的想法的話,那麼它絕對不是區區數百字就能夠解決的,但是如果全盤的了解一件事情並且寫出相關的社會學概念的話,對於自身的思考深度絕對是一場好的歷練。此外,如果願意完整的學習社會學架構,並且課前瀏覽課本以及補充教材的話,一定能夠對於現今各式社會問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洞見,不僅可以深化自己的思考深度及廣度,這樣子的社會學訓練也有助於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有所助益,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堂課程的推薦理由,並且附上三個我最喜歡的社會學觀點,雖然這堂課不一定能夠讓我得到A+(我自認花了蠻多時間但是功課都只有A),但是絕對是對人生的旅途中有所助益的好課!
如果想要看到我的更多文章,請記得按下訂閱按鈕,以看到更多黑翅鳶的台大記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