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社會學作業:甜甜圈經濟學

Vincent Ko
Apr 20, 2022

--

Q: 請就你熟悉的企業、組織、社區,或個人的實際做法,說明要怎麼樣貼近督納茲圈的主張。

ANS:

身為一名財金系的學生,我想要藉由這次的機會,來介紹「ESG投資」和「影響力投資」的異同,在追求穩定、可視化成長的商業投資領域中,試圖藉由最商業的力量,來接近最不商業的「都納茲圈」。

「ESG」分別代表者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以及Governance公司治理,代表公司為股東謀得最大利益的同時,也應該要利用公司內部治理的力量,顧及社會責任以及環境保育。這種趨勢可以從公司法第一條於2018年的修正得知:原本的法條強調股東權益為唯一依歸,然而現今版本多了「公司經營業務,應遵守法令及商業倫理規範,得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的規範,顯現出公司向都納茲圈靠攏的趨勢。

投資人們所謂的「ESG 投資」,通常以負評比率進行篩選,選擇投資ESG評比高的公司。這一類型的公司通常基本面較為穩定,因為唯有公司可以應付他們的基本業務之後,公司才有餘力優化自身對環境及社會的貢獻,同時,政府以及基金也將更青睞這一類型的公司,使ESG評比成為獲利的重要指標,使投資人預期獲取較高的投資利潤。然而,這種投資方式對於被投資公司所作出的改變及「對世界的貢獻」的關注度並不高,也不在乎他們實際上的表現報告,而是以「不作惡、不助紂為虐、有達到ESG指標的標準就好」的心態在挑選公司,這樣子下來,以ESG指標作為投資參考標準的方式逐漸淪為形式。簡單來說,ESG投資是被動、消極的人道主義。

而「影響力投資」所強調的,是「以調動私人資本,來共同解決人類困境。」雖然和ESG投資同樣關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但是這種投資方式更為主動、積極:在公司的選擇上,不只是選擇僅達成特定條件的公司,而是投資那些本身業務內容就是在「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公司,期盼以投資人的資本力量,讓這些公司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推動他們所關注的議題的發展。影響力投資的力道成功與否,將左右著人類與地球的相處,以及貧富之間的戰爭與和平。而終極的目標,就是「積極解決社會、環境問題,包括服務貧困地區」。因此,尋找投資標的時,通常會主題性的探討這間公司對世界貢獻的可能性及做法來進行選擇。

此概念剛萌芽時,影響力投資比較關注新創事業及實體資產(如學校、醫院等)。自 2016 年 MSCI ACWI 及 STOXX Global 分別推出影響力指數之後,影響力投資在上市公司的份額年年快速成長,這些指數都先用 ESG進行消極面的負面篩選,然後以目前最主流的衡量參照指標: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來決定這家公司所能帶來的影響力。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有17個永續發展目標。這些目標更為細緻而多面向,也可以讓投資人以多面向來思考這家公司之業務所對應的面向為何。目前已有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前,努力達成 SDGs 17項目標。

影響力投資不以股東利潤為單一目標,而是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注意自己的投資行為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力,因而帶來重新定義資本主義的風潮。以成效面來說,影響力投資的規模在過去5年的年均複合增長來到了29%,目前相關基金會所管理的資產(AUM)已經超過7千億美元。研究指出,5年內總資產額將達 7 兆美元,值得投資者慎重關注。

或許有人會想,進行影響力投資,是否就得背負者虧損的風險?或許這種方式,並沒有辦法達到最佳化的資產配置,然而,進行影響力投資的投資客,通常都是以「幫助公司的同時,見證公司的成長歷程,獲利隨緣」的心態進行投資,調查指出,進行影響力投資的人們,有67%達到了平均報酬(和大盤指數持平),其他33%大致是「保本」以及「接受低於市場的利潤」(concession),這並不代表投資這些公司會有鉅額損失,相對的,這樣子的投資方式只會約略輸給有效的主動投資罷了,整體來說仍然會比定存等低風險獲利方式的表現好。

然而,對我來說,當股市褪去花花綠綠的數據外衣之後,每家公司的本質,並不是純然由他創造的市場價值來判定這家公司的好壞的,而是有更多的面相值得被衡量,因此在我的資產配置之中,總會有一些看起來績效沒有那麼好的新創公司,因為我相信我可以藉由這點小錢,在社會與環境的另外一個角落之中發揮出更大的效用。

我的選擇標準是:一開始先刪除「不好」的公司,例如賣毒品菸酒檳榔、大量耗能、ESG評等低等,然後開始挑選「公司治理」排名靠前的公司,也就是公平、友善、透明、接納善待每一方利害關係人的前瞻健康的企業。對我來說,2018年的晨星社會發展指數(Morningstar Societal Development Index)就是我非常關注的標的。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