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社會學功課-偏差與犯罪、動物戀

Vincent Ko
Mar 22, 2022

--

問題:請使用課堂上提到關於偏差和犯罪的四種角度(可以選取合用部分,並任意組合),分析你關切的社會現象。

回答:

本次作業我想談論的是「動物戀」(Zoophilia)。我在打這一段話的時候,心裡是非場不安的,我本來想要在一開頭就先承認自己不是動物戀者,好讓我身處於社會優勢的階級,獲取權力關係,好讓我對這個受汙名化的群體論述。然而,我可以從這種感覺出發,探討我會想要極力撇清自己和動物戀者的原因。

前情提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HTUJRdk&t=246s> (蔡依林 — 甜祕密 MV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jBXMdp0S4> (【海豚實驗禁曝60年才敢公開 全因「人獸之戀」悲劇收尾…】|@曉涵哥來了)

海豚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之外,智力最高的動物。196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為了研究海豚的潛能,請名為Margaret的女實驗員訓練名為Peter的公海豚。然而,實驗進入第五週,Margaret發現了一些異樣之處,她在日記中寫道:「這一週,Peter竟對我產生生理反應,我覺得牠的慾望阻礙我們的關係,牠開始把身體擠進我的兩腿之間,甚至輕咬我的身體。」雖然Margaret堅持這只是海豚單方面的性衝動,但是在一段時間後,他也開始對Peter有了「不一樣的感覺」。雖然Margaret盡力在克制自己的感情,然而當實驗已經朝向「不可控的發展」時,團隊把Peter和Margaret強行分開。海豚因為傷心過度,在數個月後自殺身亡。 (以上節錄自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319639 )。

雖然這件事情引起了許多爭議,像是海豚身處的環境不良,氯氣濃度超標,可能會危害海豚的腦部。而且,在訓練期間Peter也沒有和其他海豚相伴,有可能是因為歸屬感的催化,讓他依賴在唯一親近他的Margaret身上。然而,這件事並不是個案,根據科學家傑西.白令(Jesse bering)的研究指出,大約有 1% 的人可以被稱為是動物戀者,對比於大約 5% 的同性戀人口來說,1% 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雖然我沒有打算提到獸控,但是超濃起司。

https://www.facebook.com/JayCeeWTF/photos/1608821372645103

這件事情脫軌嗎?是,而且是朝者法向量方向以最快的速率離開常軌的那種。現今有越來越多國家將非異性戀關係除罪化,以保障他們的權益,然而,自2014年開始,才陸陸續續有國家和美國的部分州將「人獸交」入罪化,入罪原因通常是因為「不人道」以及「獸方沒有表達意思的能力」,以前沒有國家將這點入罪化,或許是因為這是全球社會共通的負面反應,甚至認為這些動物戀者「非人類」。以下的文章,我將會撇除純粹發洩性慾的「動物妓院」等極端例子,專注於動物戀做為性傾向的案例,而且,我會在論述中直接通達禁忌的最深處:獸交(Bestiality),有些人對於同性戀的想像,只存在無條件的瘋狂性愛,而無法理解他們之間也有「真愛」,如果我能夠以非獵奇的心態論述動物之戀的全貌,那麼就可以論證動物戀作為一種社會偏差的全貌。

開始之前來張梗圖壓壓驚。

https://www.facebook.com/266171003511385/photos/pb.100045093682520.-2207520000../3214187472043042/?type=3

以下正文:

社會偏差角度一:不是行為本身脫軌,而是對此行為的反應決定該行為是否脫軌。

很明顯的,動物戀在某些地方是一種犯罪行為,而在大部分的地區,是一種破壞社會規範的偏差,而需要被汙名化的。舉例來說,過往對於動物戀者的研究,多專注在有心理障礙或者低智商的受試者。很明顯的這是社會的負面反應。然而,這檔事情的本身一定會招來負面評價嗎?

評斷一種性傾向的有效與否,通常有 3 個條件:情感傾向(我們情感上會與誰連結)、性幻想傾向(我們會對誰產生性幻想)、以及性慾傾向(我們會與誰進行性行為)。利用這些條件,我們可以確定「同性戀」是一個正當的性傾向。而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也說明,動物戀滿足以上三個條件,可以論證出動物戀對人類方而言是一種正當的性傾向。然而,儘管對人類方成立,而且有許多證據證明人類的「動物之愛」往往超過輕拍或擁抱等「正當表現方式」,但是最重要的爭執點在於「道德」的部分。

大眾的主要論點是,我們並沒有直接的方法了解動物的感受如何,所以當我們對動物進行性行為的時候,無法了解動物們的實際感受,而且這件事情在大眾的眼裡來說,從來沒有人公開表示過這樣子的傾向(儘管可能有1%的人有這樣的傾向),因此動物戀是被認為禁忌的以及不人道的。但是回到行為的本身,以積極面論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性行為通常被認為是禁忌的,而且大量的性侵害案件提醒我們這件事情並不必然是令人愉悅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在我一開始的定義裡面) ,多數的動物戀者會成為有倫理、有責任感的照護者。由於情感上的連結 (動物戀性傾向的人必須要有這個連結) 動物戀者會成為優秀的飼主。換個方式來說,大多數的動物戀者並不會對動物造成傷害,而且他們多半隱於世間,畢竟如果被發現的話,是會被輿論甚至法律制裁的。

以消極面來論述,已對動物的傷害性來說,獸交作為一個禁忌的性活動,其看似殘忍的行為受到普遍的嫌惡。但是,一個在養殖場創造生命並且大量宰殺、食肉的社會,他們會把吃肉看的理所當然,且比獸交好的非常多。動物之間到底有沒有差別?為甚麼有些生命生來就是比他者高貴,這是個無解的議題,然而,如果你可以拋開成見以及獵奇的心態,你很容易了解實踐正當動物戀所造成的傷害,比起某個人吃養殖雞所造成的傷害來得輕微。

社會偏差角度二:誰有權界定偏差,使類似的行為有不同的反應。

自古以來,甚至直到現今世界的某些角落,同性戀被視為是令人憎惡的病症,這就是。當然,這個信念,並沒有阻止或者減少同性戀:這些同性戀者只是隱藏於人群之中,盡量壓抑自己的性傾向,並且順應世俗的眼光選擇了和他人相似的路程,只是這讓很多人遭遇不幸。非異性戀的光譜是自然構成的,雖然可能會隨者經歷的事情及時間而移動,但是我們通常接受性傾向這是人的基本特質之一,不應該被強制扭轉及改變。上個世紀,佛洛伊德相信年輕同性戀者攀升的自殺率是展示同性戀是心理疾病的證據。所幸這個信念不再是主流,並且同性戀也被接受是個正當的性傾向。這並不代表主流社會要無條件容忍非主流性傾向的行為,也不代表後者的行為可以無限上綱,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應該接受各種性傾向者,包含動物戀者們,與生俱來的本質。他們不應該因為他們的天性而被批評或拒絕。動物戀是一種性傾向。我們應該積極地討論如何作為 / 面對 / 和一個開心而有倫理的動物戀者相處。

社會偏差角度三:偏差的界定範圍隨時在改變。

就如同現今社會對非異性戀 / 非二元性別越來越開放一般,過去的禁忌近年來不僅被除罪化,大眾對他們的態度也越來越友善,不再必須躲在深櫃裡面不敢出來。相對的,動物戀在近年來被入罪化,顯示出法律認為獸交是應該被禁止的,這是把大眾的普遍道德上升到法律層次的表現,就像是過往民法中對於男優女劣的敘述相仿,並不一定表示這件事情是完全錯誤的。

社會偏差角度四:脫軌很普遍,我們都有過

阿… 這並不代表我就是動物戀(雖然我是不是和我描述的事情無關),只是剛好對這個議題感到有趣,但是我不會把這件事情跟同學講,他們會覺得我是怪人,但這就是不夠了解彼此的後果,我想要強調的是,動物戀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議題,它可以有程度上的分別,也可以有行為上的選擇。至於怎麼樣的動物戀才能在社會倫理與動物戀者的天性之間取得平衡,有賴於群眾的思考溝通,以及學界的科學實證。

社會學的真理就是讓我們稍微「更了解我們周遭的人」,了解他們的夢想及苦難。社會學方式的思考有助於讓我們團結,設身處替的感受彼此的感受,並且嘗試找出一條共存共榮的出路。這不僅改革個人的生活,對於總體社會也非常的有幫助,這促進了社會正義以及社會平等,前者代表每個人都能夠平等的被尊重、尊嚴和價值能夠被好好對待,後者代表社會中的資源能夠被平等的被分配。

放了好像也不會比較好的參考資料來源:

https://adjectivespecies.com/2012/02/06/zoophilia-in-the-furry-community/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pervert/zoophilia/books/HeavyPetting-PeterSinger.htm

這是我同學傑克和他的朋友,他超可愛。

--

--

Vincent Ko
Vincent Ko

Written by Vincent Ko

又名為黑翅鳶羽札,2024年即將邁向大四,正在國泰銀行資訊部門實習,可能會帶來第一手GenAI相關知識。LLM、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處理;財金、管理、財金數據分析。

No responses yet